不过,地盘的数量增加了,也不见得全是好事。
因为想要把地盘经营好发展的好,不仅需要大批的青壮百姓,也要安排优秀的人才进行管理,才能带来收益和好处。
青壮百姓不用担心,大汉那边有的是流民难民,只要手中有粮,想招募多少,就可招到多少。
自己最缺乏的,是能独当一面,可治理好一方的管理型人才。
比如说刚拿下的孪河城,其周边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沼泽众多,若开发得当,可大面积的种植水稻。
种个上百万亩没有问题。
至少可养活数十万丁口,发展成一个‘江南水乡’般的地方。
加之此地也处于交通要道,距海岸线也不算远。
综合的发展潜力,仅次于赫伦堡地区,跟鸦行丘相当。
但再大的潜力,也得靠优秀的治理人才,方可挖掘出来,弄一个贪婪无能之辈上去,再好的地盘也得糟蹋。
再盘点下手中的文士官员。
新野城那边,主要由徐庶、糜竺、糜芳等人打理。
鸦行丘这块,刘备自己与简雍、孙乾等人负责。
赫伦堡那边,文有牵招,武有赵云。
战略要地金牙城,徐盛带一千精锐驻守足够,还可通过开采金银矿,实现自给自足。
唯独孪河城这块地盘,张飞守住没有问题,但想要得到飞速发展,必须得安排一位大才。
那么究竟找谁合适?
仔细搜索一番脑中的庞大记忆,很快一个名字浮现,逐渐清晰。
法正!
对许多的三国爱好者而言,法正这个名字,不如诸葛亮、庞统那么响亮,知名度不算很高。
但对三国了解的足够深入的人,都认为法正之才,文不输诸葛,武强于孔明。
正史上,面对曹操大军屡战屡败的刘备,就是在法正的出谋划策下,打赢了汉中之战,正面击败了曹操大军,从而在蜀地站稳了脚跟,拥有了合法性,确定了三分天下格局。
且法正对人性的洞察与掌握,对毒计的运用,不在贾诩、郭嘉之下——这也是诸葛亮不如法正的地方。
后世人们有个定论:若法正没有在汉中之战后次年染病去世,他跟诸葛亮组成的‘蜀汉双壁’,定能开创出更大的辉煌。
奈何法正的生命,定格在了45岁。
不过眼下的建安五年,法正年龄只有24岁,为躲避关中战乱,投靠了益州牧刘璋。
只是未得到刘璋重用,仅担任低级官职,每日郁郁寡欢,甚至往后十年都得不到重用,明珠蒙尘。
机会。
刘备看到了挖墙脚的机会。
故而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得把法正挖来,越快越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