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1982》TXT全集下载_7(2 / 2)

我们的1982 酱汁鲑鱼 4750 字 2023-09-23

gu903();陈许转头一看,旁边站着一个人,裹着棉袄,神情委顿,看上去也就二十多岁。

“是啊,你也是?”陈许问道。

“对。”那人继续说,“你那里来的?我是胡建那边的。”

“苏省,我叫陈许,耳东陈,言午许。”陈许伸出手。

“我叫李文学,木子李,文学的文,文学的学。名字是我自己起的。”这个叫李文学的委顿男子神色正了正,“陈同学,你写的是什么?”

“武侠小说。”陈许说,“你的呢?”

“我写的可厉害了,伤痕文学加科幻。”李文学两眼放光,“我的主人公上山下乡,突然一天晚上碰到一个飞船,里面出来一个外星人,然后让他许一个愿望。他就说希望再克隆出一个他,帮他下地干活……后来他美滋滋过上辛福生活,然后娶了个村花……后来有一天他在外面喝酒回家晚了,突然发现自己的克隆人和自己老婆嘿嘿嘿……”

“然后呢?”

“没有然后,我特意留了白,供读者发挥想象。”

第23章《铁血天骄》

陈许的嘴角抽了一下,就连忙控制住:“确实有创意,闻所未闻。”

“对吧……”

两人还要再说,编辑室里突然传来一阵吵闹,一个人紧跟着被推了出来,一堆稿纸撒了满地。

“你们根本不懂艺术,我要见你们主编……”被推出来那人吵吵了好一会,直到门卫过来将他拖走。

“这个人这几天已经来了五六次了,写的不行,过不了稿。”李文学小声对陈许说。

“你是怎么知道的?”陈许好奇问。

“我来了七八次了。”李文学一脸理所当然。

陈许脸上又是一抽。

站着排队的人虽然多,但是速度很快。编辑都很忙的,不会和你说太多,留下稿纸,留下联系方式,有什么问题直接说,别说了“你好”就没下文,等着编辑跟你凑趣?

然后,哪来的回哪去,等通知。

轮到陈许进了屋,收稿的编辑无精打采在那翻着稿纸。

桌子前面摆着一支笔,一张纸。

“联系方式写一下,稿纸放下就行了。”编辑说。

陈许写下招待所的门牌号和电话,又注明十日后离京。他将稿纸取了出来,准备装进一个大信封里。

“你这写的是什么,怎么这么多?”《铁血天骄》虽然只有十多万字,但是在这个年代已经算得上是长篇小说,厚厚的一沓稿纸,十分明显。

“写的武侠小说,十几万字。”陈许趁机将稿纸递了过去,想和这个编辑多搭两句话。

编辑接过稿纸,明显来了兴致:“八一年花城出版社出版梁羽生的《萍踪侠影》,我第一时间就阅读了,后来就是金庸、古龙。大陆作家这两年也有动笔的,但是一股脑样板戏的味道,始终不得那味……”

“我比较喜欢金庸,想象出奇,磅礴大气。”

“同感同感,梁羽生太喜欢掉书袋,古龙的故事感觉都不像一个人写的,上次我看《护花铃》,前期人物塑造的多好,后面什么鬼结局。”

“古龙喜欢找人帮他代笔,什么《白玉老虎》、《圆月弯刀》都是,《护花铃》也是。”陈许借机从旁边抽了一张凳子坐下。

“还有这么一说,这也太不爱惜自己名声了。”编辑有些惋惜,“可惜了梅吟雪。”

编辑稿子看的津津有味,一时忘了时间,陷入长长的沉默,直到看到梁文靖替身淮安王,一拍桌子:“这个桥段妙啊。”

还在上班,屋外还有一帮文学爱好者再等待,编辑恋恋不舍放下手中稿纸。

“写得好,你先回去吧,你放心,这两天我就联系你,行不行都给你一个准话。”那编辑说,“对了,以后投稿寄挂号信就行,别自己跑过来,我们也不想打击你们热情,但是人也太多。”

“那太谢谢您了。”陈许点头称谢,又和编辑握了握手,最后离开办公室。

刚出办公室,李文学凑了过来:“呆了这么长时间,可有希望。”

“不知道,只说是等通知。”陈许说。

“你给我留个地址,赶明去找你一起讨论文学。”

“那可不巧,我不住京城,这次来办事,现在还住在招待所。”

“那你留我的。”说着就从怀中掏出一支笔,又从自带的稿纸最后空白页撕了一小截。

“你到学校里随便找个人去问,一般都能认识我。以后来北京直接找我,宿舍管够,不用住什么招待所。”

咔咔咔咔一顿操作,“北京大学诗社李文学”。

好家伙,以后说不准还真能再见面。

李文学不知道什么时候头上多了一顶绿色棉帽,两边的布料多出一节正好护住耳朵。

陈许强迫症犯了,临走前帮他扶了扶:“这帽子可别带歪喽。”

……

陈许没吃早饭,出门之后好不容易找了个地,排队吃了个烧饼果子。

趁着天色还早,又去了一趟王府井,看着杵在外面的巨大的Sony广告牌,那广告牌里精巧的随身听让陈许恍如隔世,既熟悉又陌生。

商店里人来人往,售货员们一脸不善,反倒是上门的客户在努力赔笑。陈许是只看不买,挤在人群里乐呵呵跟着人群移动,走马观花逛了好几个商场。

约莫着时间差不多了,陈许去全聚德花了八块钱买了只烤鸭,又坐上来时的沙丁鱼罐头就往回赶。

此时徐广峰看了一天的书,正要出门去食堂吃饭,陈许拎着烤鸭就进了屋。

陈许抖了抖身上的残雪,然后脱掉身上棉衣。

“八块钱一只的烤鸭都排了好久的队,首都人民气象真的不一般。”

“八块钱?这么多。陈许你又乱花钱了。”徐广峰一脸惊讶。

陈许将桌上的书挪到一边:“难得出来一趟,你尝尝,保证值。”

“怎么吃的?你教教我,我还没吃过。”徐广峰又搬了张椅子。

陈许一边吃一边说:“烤鸭若说历史,还来自于金陵,明太祖那时候……一半在烤,一半在片。其实在店里面吃是最好的,鸭皮薄脆,我带回来都有些软了。”

两人不住地吃着烤鸭,陈许又说起今日见闻,公交车上的各类京骂、北大诗社的文学青年、武侠爱好者编辑……权当是解闷。

“那《铁血天骄》投稿成功的概率还是挺大的?”

“投稿肯定成功,就怕时间太晚,等我回安城之后,再和这些出版社、期刊联系可就是个麻烦事了。”

“等这次考完试,不管能不能考上,我也去写小说,完成我的文学梦想。”徐广峰最后舔了舔手上的油脂,意犹未尽说,“我们临走那天再去吃一次全聚德,我请你。”

“又乱花钱?”

“难得出来一趟,花的值。”

……

第二天,徐广峰继续温书复习。陈许在床上躺了一天,偶尔翻动一下随身带的《顾准文集》。吃午饭的时候他也懒得起,让徐广峰带了两肉包。

一整天没有接到编辑部电话,失望。

第三天,徐广峰早早起床,打了热水洗了个头,然后最后确认下随身的文具、证件,就去参加笔试了。

陈许日上三竿饿的咕咕叫的时候终于爬了起来。

慢悠悠地穿上衣服准备去吃饭,门外突然啪啪啪响起了敲门声。

“三零七的,有人打电话过来,快去前台接一下。”

“好,稍等。”陈许麻溜的披上棉袄。

果然是编辑部的电话,电话里没有多说,陈许留了张纸条,嘱咐前台交给徐广峰,然后直接前往《人民文学》面谈。

还是昨天的编辑,地点换到了一个小会议室。

那个编辑给陈许倒了杯热水:“上次没来得及自我介绍,我叫任双,任我行的任,双儿的双。”

“陈许,耳东陈,言午许。”

“前天下午我就把你的稿子拿给主编,主编也很喜欢,或者说全编辑部的人都很喜欢。”

“然后呢?”这样的开头让陈许嗅到一丝危险。

“但是对于《铁血天骄》能不能上刊,大家还有争议,这两天一直在讨论。第一个争议点是《人民文学》向来是纯文学地盘,发表武侠小说会不会不太妥,当然这一点其实是可以商量的。第二个则是《铁血天骄》篇幅太长,《人民文学》本就是月刊,不管是一次性登出还是走连载,都太占空间。”

“所以编辑部是想帮你直接出书。”任双接着说。

“那也好呀。”白担心一场,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来全不费工夫。

“你先别急,其实我对你有一个私下的建议。”任双说,“除了这些文学期刊之外,你还可以考虑报纸,毕竟受众更广些。”

“现在报刊能连载小说?”平日里一直留意相关信息的陈许从没听说过这事,屁股下的板凳又吧嗒向任双挪了挪。

“首都还没有,但是我听说沪城的《新民晚报》刚刚开始试水,销量大增。”任双说。

“如果我想在报刊这块投稿,首都该去哪家呢?”

“首都这些报刊的主编我还真的不是特别的清楚。”任双咂咂舌头,“这样,你在这等我下班,我带你去去见一个人。”

说是等他下班,其实就是陪他聊天。任双近期的发现,陈许小小年纪倒是见多识广。

陈许也发现任双虽然在一个纯文学刊物里工作,倒是对各类通俗文学了如指掌,就连郑光头的《坦克手和飞行员》他都喜欢看。

陈许听任双说起伤痕文学、朦胧诗以及早些年流行的各类黄色小抄本,让陈许大开眼界,发誓有机会一定要去拜读一番。任双也听陈许说起港台武侠圈的各类趣闻,金庸的家事、古龙的女友。

两人又分别代表自己沉痛哀悼了目前假死状态的科幻文学……之后可算是下班了。

任双用他的凤凰牌二八大杠载着陈许汇入人群之中,穿过一条又一条的街道,人群分割之后又会和,会和之后又分割,如是三番,两人终于到了目的地。

一幢千篇一律的居民楼,实在描述不出什么特征。两人走过堆满杂物的狭小楼梯,又经过在走廊里正在冒着烟火的公共厨房,到了一处防盗门前。

“咚咚咚。”任双敲响了门,“文劼在家吗?”

第24章文学掮客

屋里有了动静,哒吧哒吧是拖鞋拖在地上的声音,门打开一条缝,一个人头探了出来。

“呦,任大编辑,稀客稀客。”文劼将两人迎进了屋。

陈许这才看到里面的结构,一室一厅堆满了各类书籍报刊,朝阳的窗户都被掩去大半。文劼看上去常年不见阳光,看上去就比正常人白上不少,约莫四十多岁。除了书籍凌乱了些,其他地方倒是异常干净,床上的被子都叠的整整齐齐。

文劼将沙发上的书挪到一边,就招呼两人随便坐。

“这是苏省来的陈许,耳东陈,言午许。这是文劼,著名的文学评论员,你如果经常看《读书》,就能经常看到他的文章。”

互相介绍完,任双将《铁血天骄》的稿纸递了过去:“这是陈许写的武侠小说,你先看看再说。”

文劼接过稿纸:“那你们随意,我就不招呼你们了。”

他看书极快,翻页的动作让陈许想起他翻网文时的一目十行。

之前赶过来的路上,任双就向陈许对他进行了一番介绍。

文学这个圈,刊物的核心是人,各个审美不同,这边不要的稿子那边可能要,很多时候信息阻塞,极易浪费作家的心血时间,许多有新意的作品就被埋没了。后来有的编辑惜才,便给其他的编辑介绍,一来二去成了圈子。

文劼这人爱读杂书,没什么偏见,又爱交朋友。慢慢的,大家都聚集到文劼这里,文劼也莫名成了一个不求回报的“文学掮客”。

这个年代火的刘心武、王蒙、顾城、北岛之流都是文劼的座上宾。

任双在这里像是回了自己家,找了点黄瓜、挂面,做饭去了。陈许无聊,随手翻到一本小册子,嗯,名字叫《少女的心》。

“恶俗,太恶俗了。”陈许一边吐槽,一边又闷不吭声开始批判第二遍。

就爱俗的!

任双做了炸酱面,两人先吃,水平有限,但是量大管饱。两人吃完之后,文劼也看的七七八八了。

“有意思,你要说这是金庸新作我也信。”文劼放下稿纸,开始吃面,一边吃一边和两人说话。

“不如我起个笔名就叫‘金庸新’。”陈许说,惹得两人哈哈大笑。

“找到出版社了吗?不对,《人民文学》也有出版社,任大编辑找我做什么。”文劼吸溜吸溜吃着面,问道。

“武侠小说的形式天生适合连载,而且篇幅较大,更适合报纸。陈许也有此意。这不是报纸编辑的路子你比我熟嘛。”

“几个大报太板正了,武侠小说不好过稿。还是地方报纸好一些。”文劼擦了擦嘴,“明天我约几个编辑一起过来看看稿。”

“也不早了,你们今晚就别回去了,在这里凑合着睡。”

因为工作需要,文劼家早早通了电话机。陈许朝窗外望,看了看天色,给招待所回了个电话,告诉徐广峰今日不回去了。

文劼也一通操作,电话联系了好几个报社编辑明早过来聚聚,顺便审个稿。

晚上,文劼和任双热情的讨论文学的事,这个年代,陈许熟悉的莫言、余华、阿城、格非之类的都还没有崭露头角,更别说王小波之类,两人话语里提到的尽是些陈许没听过的名字,自然也没法评论。

熟悉的也有,朦胧诗的几位,不想评论。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