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后,罗默在《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中提出了自己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对索洛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超越。这个模型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突出了研究与开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其实际价值。
陈许现在做的事,就是让这个理论早一点面世。
“我这人心善,见不得这么好的理论那么晚出来。”
陈许在图书馆里呆坐了一上午,突然露出慈父的笑容,不禁笑出声来。
对面的女同学被吓了一跳,看了下周围,幸好现在光天化日之下,人还挺多,他也不能做什么。
女同学好奇的伸了伸脖子看陈许在干什么。
只见陈许直接翻到稿纸的最后一页,用流畅的英文、孩子的笔体写下结论:
“……将技术进步视为外生给定的或通过描述的方式进行内生化的不完善的模型,既不能进行福利分析又不能给出诸如增长率下降或人均产出收敛的实证含义。
本文发展的模型部分地填补了这一理论空白。为了分析的方便,该模型限制在物质资本内生积累而知识不进行积累的极端情形。但是,一旦基本模型的含义明确,就很容易将其它状态变量包括进来。运用我们在这里提出的分析框架,可以轻松地推导出既具有知识的边际生产率递增、又有物质资本边际生产率递减的模型的含义……”
论文题目还没编,就直接写下结论!骚还是你骚。屏幕前的论文党留下羡慕的泪水……
女同学一直看着陈许写了两页的英文,每一个单词她都懂,放一起就不懂了。
唯一能看懂的就是对面这个男生智慧的光芒。
她又看了一下周围,心里突然不满:“哎呀,怎么这么多人!”
论文的结构很有条理,陈许先是简要回顾了递增收益对解释长期增长是非常重要的思想的历史,并描述了妨碍形成递增收益的正规模型的一些概念上的困难。
然后提出了一个两期模型,以揭示用于分析存在外部性和递增收益的均衡的工具。之后扩展性地提出了一个无限期界和连续时间的模型。
中间会掺插一些支持模型的经验证据,陈许在高盛提供的《全美经济数据统计年鉴》中找到了相关的数据。
这数据抄起来挺麻烦,计算起来也挺麻烦,最好能找台苹果机。这么一来,陈许只好暂时搁置了实证这一部分。
至于其他推导和论述的部分,陈许抄的那叫个不亦乐乎!
到了中午,陈许独自去食堂吃饭,正准备吃完继续回图书馆钻研学术,李文学坐到了对面。
“大事不好了?”李文学一脸严肃。
“怎么了?”陈许莫名紧张。
“搞校园刊物,买纸买墨都要钱,我们没钱。”
陈许擦了擦汗:“你社团名字想好了吗?人够了吗?”
“暂时还没想好。”李文学说,“这不是来找你商量了吗?”
陈许这下倒是没法推脱,灵机一动:“你认识计算机系的学生吗?”
“认识啊。”
“介绍我认识认识被,我找他帮个忙。”陈许说。
“我就是学计算机的,”李文学说,“机器语言我玩的贼溜。”
这还真是出乎陈许意料,这名字还以为他是系的呢!不过想想喜欢科幻,学计算机也说得通。
“这样吧,你帮我一个忙,我帮你把社团建起来。”
“行啊,什么忙?”
陈许把李文学带回图书馆,将用到的数据指给李文学看:“把这几页帮我抄下来。”
然后又把模型公式递给李文学:“我需要用计算机将这些数据代入公式求出参数,具体的实现过程我也不懂,只有靠你了。”
李文学看了看公式和数据,拍了拍胸脯:“没有问题,这两天我就帮你搞定。”
陈许没想到事情进展得这么容易,拍了拍李文学的肩膀:“招人不敢说,经费看我的。”
但说实话,经费暂时还不知道从哪里弄,招够四个人还是蛮容易的。当晚陈许就想把吴材给拉了进来,吴材本来还挺想进来,一听徐画晴也在社团里面,死活不乐意。陈许没办法,只好拉了魏飞捷。
陈许第二天继续在图书馆完善最后的部分,嗯,本来应该最先写的引言部分。
“……在排除了外生技术进步的同时,这里提出的模型可以被视为一个内生技术进步的均衡模型,其中长期增长主要由向前看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的知识积累所驱动。将知识作为资本主要形式的这一强调,意味着标准总量增长模型的自然的变化……”
李文学说到做到,不超过两天,果然将结果都算了出来。陈许将数据往特意留好的空白处一填,再仔细校验了一遍,这才发现名字没有写。取名无能的陈许只好把原有的名字添了上去——《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
塞进信封,填上地址,陈许直接将信寄给了《AmericanEconomicReview》。
顶级的论文配得上顶级的期刊,呸,顶级的期刊才能配得上顶级的论文!去吧,我的第一张名片!
“喝水不忘挖井人”,自己的事情搞定,李文学的事情就提上了日程。
两人先拿着登记表去社联报备,如此社团才算正式成立。至于名字,嗯,陈许恶趣味地提供了一个——“1024”。
在网络上还没普及发展的年代,也只有程序员才能略微领略这个数字的美感。
李文学一听便觉得妙:“2的10次方,1024BYTE=1KB、1024KB=1MB、1024MB=1GB……妙啊!充斥着理性与和谐之美。”
陈许有意略过这个话题:“那接下来就该搞钱了。”
他自然不会自己掏钱,手里的钱还得买四合院呢。
但是他心里已经有了数,不能保证赚太多,买些纸墨办几期校刊总是没有问题的。
他把闲着的魏飞捷叫了出来,和李文学三个人一道从校工那里借了两辆三轮车,陈许带着个草帽轮流坐在两人车后。
李文学和魏飞捷两人骑了半天,往胡同口一钻,陈许的吆喝声就响了起来:“有破旧自行车的卖……有破旧自行车的卖……”
……
第54章破烂侯的初遇(求收藏求推荐求章评)
按照老北京的话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话的意思就是说首都的胡同众多,数不胜数。
陈许一行三人也不知道进了哪条胡同,只知道有时如羊肠小道,有时候又宽如街道,有时候岔道变多,不知如何选择,有时候又走进一个死胡同,只能掉头折返。
自行车在这个时候还算是奢侈品,陈许家至今也只有一辆自行车,平日里都是陈贤上下班用,许媛上下班都要走路。
和陈许家一样,全国上下情况大抵如此。家里有辆自行车通常都是主人上下班通勤用,都要爱护的不得了,也没有多少破旧自行车可以收。
李文学和魏飞捷骑了半天,陈许坐在后座吆喝了半天。路过七八个胡同,才终于被一个大婶拦了下来。
“这破自行车怎么收的?”大婶招呼三人停下,将瓜子揣进兜里,将三人迎进小院。
“看品相,看过之后才能说。”讲价这种事只能靠陈许。
大婶进了一间仓库,将里面的破自行车抬了出来。
长期放在仓库里面,车身积了不少灰。陈许也不去擦拭,蹲下身子装模作样看了看车身的铭牌、齿轮、链条、轮胎……还用手捏着脚踏板转了转。
“大婶,给您个实诚价,三十。”陈许拍了拍手,站起身来。
“我这自行车就是轱辘歪了,怎么算的这么便宜。”
“大金鹿的,又不是红旗和飞鸽,不保值。”
现在,南方是永久和凤凰两大品牌称霸天下,北方则是是红旗和飞鸽。至于大金鹿值不值钱,陈许也不知道,但是保值不保值这一块还不是二手贩子说了算?
大婶也不清楚具体情况,陈许这么一说,竟然信了。
“而且,大婶,你这自行车可不光是轱辘歪了。你再看看刹车,再看看把手,这车换上轱辘骑出去可是要出事的。”陈许乘胜追击,“这些都得换,我从厂里进零件的价格加起来都能直接买一台新车了。”
“我信你们。”大婶本就只是疑问,听了陈许一通说辞之后,下定决心。
“对了反正你们收破烂,我这还有把椅子,你们给看看?”大婶也不等陈许回应,又进仓库里折腾一番,搬出把椅子。
“前几天也是你们收破烂的说要买,都说好了结果迟迟不来。这椅子放在家里也占地方,你顺手拿去,总归在一个圈子里,出手比我方便点。”大婶继续说。
陈许看着这一只造型古朴黄花梨太师椅,不动声色问道:“那个收破烂的给你多少钱?”
大婶抱怨道:“说好的二十,迟迟不来。”
“这个年代真是处处都是金子!”陈许心里感慨了句。
大到房子,小到邮票,玩,只要现在干入手,全都有着巨大的升值空间。之前陈许除了想攒钱买四合院之外,一直懒得专门去弄其他的。但是现在如果有人直接把钱递到面前,还是可以拿一拿的。
“那行,这把椅子加上破自行车,一共给你五十块。”
大婶终于把这椅子卖了出去,瞬间热情了许多,“我再帮你问问其他人家有没有破自行车卖。”
老北京人是真的热情!
于是,陈许一行人又顺利淘到一辆废自行车。这个自行车品相更差,整体躯干已经变形,只有轮胎和齿轮尚且完好。陈许直接压价到了五块钱。
一天下来四个人一共弄了五辆废旧自行车和一把太师椅,陈许把太师椅搬回宿舍之后,几个人将废旧自行车安放在学校的一处旮旯角里。
此时天色还早。
李文学说:“跟你忙前忙后一整天,这下你可以说收废旧自行车有什么用了吧?”
“把所有能用的零件全部拆下来,把能用的放到一起重新组装,然后再卖出去。”陈许道出心中计划,“北大想买自行车的多了,但是不是没有自行车票,就是嫌商贩手里的自行车贵。这是一处潜在的蓝海市场,值得大力开发。”
李文学和魏飞捷即使听不明白啥叫”蓝海市场“,这个时候也恍然大悟。
“那把太师椅呢?”魏飞捷问。
“嗯,这是我觉得好看,买着坐的。”
当天晚上三人合力,将几辆废旧自行车全部拆开,成功组成了两辆功能完好的自行车和一堆零件。
“就算卖八十元,我们也有得赚,更何况还有这么多零件。”李文学说,“印刷校刊的经费可算是有了。”
“先用链子锁起来,明天继续。”
……
“咚咚咚。”一阵敲门声响起。
“谁啊?”
“是我,上次来要收椅子的。”穿着一双布鞋,身上一身对襟褂子,头发半白。月光打下来,照亮了半张脸,皱纹的痕迹爬满脸上,眼神内敛,一看就是心思深沉之人。此人自命“破烂侯”,整日流窜胡同里,是个老油条了。
大婶打开四合院的门:“呦,这可真巧了,你一直不来,今天又来了几个收破烂的,我就卖给他们了。”
“收破烂的?长什么模样?”
“三年轻小伙。”
“哦。”门外的人说,无喜无悲,“那我回了。”
“实在不好意思,我送送您。”大婶两只手互相搓着,脚却不挪。
“甭了甭了,回见了您。”已经转身的破烂侯摆了摆手。
大婶关上门,破烂侯继续走过一个巷子,走到一个三轮车前。车里空空如也,只有几个盒子凌乱摆在那里,完全看不出来是像收破烂的样子。
……
第二天周末,一大早。陈许、李文学、魏飞捷继续往胡同里钻。这一次李文学和魏飞捷知道前因后果,执行更加通畅。
本来陈许想兵分两道,这样效率更高一些。但是李文学和魏飞捷这两个书呆子明显不会讲价,只好作罢。
“有破自行车的卖…有破自行车的卖…”
早上顺利的谈下两单,陈许的吆喝声又开始继续回响在各路胡同里。
“三个小伙子等一下。”一个老大爷在门口打着招呼。
程序跳下车走到跟前:“老大爷,您有破自行车要卖吗?”
“有有有,你们跟我一起来。”
这个四合院倒是挺大的,偏门直接和旁边的四合院连在一起。两个四合院连在一起,一共住了七八户人家。
老大爷带着陈旭一行人走到一处垃圾堆前。陈旭三人一看,嗬!好家伙,三四辆废旧自行车挤在一起。
陈许疑惑的看着老大爷:“这是什么情况?怎么这么多废自行车?”
老大爷自豪的说:“我儿子是邮递员,天天自行车骑个不停,自然坏的多。”
陈许看了一下成色,给他估了个价:“这四辆加一起,七十块吧。”
本来自行车放在这里也是当废铁卖掉,如今还能卖上点钱,老大爷也很高兴:“行!行!”
“对了,大爷,您家里有没有什么古玩意想卖的,最好是字画之类。”
瓷器玉石陈许看不准,但是书画这一块,只要别人敢拿出老玩意了,陈许就敢收。这年头古玩市场还不够热,市面上的赝品很少。而且其中利润实在太大了,偶尔打了一两只眼,也无关紧要。
“老物件?”老大爷想了想,“我那桌子底下垫了几本书,有些年头了,要不要拿给你瞅瞅?”
“得嘞,辛苦大爷您了!”
大爷从屋里拿出三四本书,有一本靠着桌角,品相不太好之外,其他都还行。
陈许一瞅名字——《大学章句》,嗯,看不懂。最后还是用五块钱买了下来。
三人抬着破自行车出了门,放在三轮车后面捆好。这一下就完成了全天的任务,三人商量一下,正准备继续出发回学校。
“站住。”
旁边突然又有一个大爷,叫住了他们。
那大爷倚靠在墙角,草帽搭在脸上,手里拿着个大大的布袋子。
陈许连忙上前招呼:“大爷,你这也有破自行车要卖?”